从1888年唱片问世,到1905年首部贝多芬奏鸣曲录制发行,至今已有近180多位钢琴家录制过贝多芬奏鸣曲的单曲, 还有超过百套的全集录音。不同演奏家千差万别的演奏风格使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唱片的选择余地相当大, 但音乐欣赏是一种极具个性的审美,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标准和学习背景在影响和塑造了千差万别的演奏者同时, 也造成了听众审美品位的差异,不同演奏家的个性化诠释使得同一部作品在不同人的手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有多少位演奏家就会有多少种对贝多芬的不同认知。 这也正是古典音乐让人百听不厌、常听常新的原因。
二十一世纪,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人的学习进程。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方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与学的互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扩大受教育人群范围,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媒介和方式已发生巨大改变,逐渐由传统的课上老师教学为主、课后学生训练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向构建打破空间和时间的信息化交流互动平台转变。
音乐表现力主要是通过音乐的特有形式——音响呈现出来的,而表演专业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吸收那些优秀演奏家的不同演绎, 最终形成既符合传统又极具个性的演奏。然而音乐表演所特有的主观性和多样性使得演奏这类“二度创作”很难形成客观的评价体系和学习标准, 给教学带来诸多困难。在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学生们可以轻松地从网络上获取海量的演奏信息,但不同演奏家千差万别的演奏风格 却使学生很难根据自身需求做出正确的取舍,过度的信息反而干扰了学生的学习甄别能力。有鉴于此,本网站试图搭建一个弹性化的优质教学互动平台,使学生能够便捷、高效、有针对性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而提升音乐审美意识和演奏水平,最终培养学生形成可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为键盘音乐的“新约全书”是钢琴学习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习琴者无可回避也最难以掌握的内容,在专业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主导意义。因此选择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作为本平台的核心,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本项目作为中国音乐学院2018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之一,受到学院教育教学中心的资金支持。